时间: 2025-05-01 03:3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2:54
“涤秽荡瑕”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涤”(清洗)、“秽”(污秽)、“荡”(清除)和“瑕”(瑕疵)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彻底清洗污秽和瑕疵,比喻彻底清除不良事物或缺点。
在文学作品中,“涤秽荡瑕”常用来形容对社会不良现象或个人缺点的彻底整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改革或净化过程。
同义词:
反义词:
“涤秽荡瑕”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体出处不详,但其构成字均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用于描述清洗和净化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和正式场合,表达彻底清除不良事物的决心和行动。
在**文化中,清洁和净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指物质上的清洁,也指精神上的净化。因此,“涤秽荡瑕”在社会改革和道德提升的语境中尤为重要,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纯洁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正义、改革和进步。它激励人们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效率。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或错误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彻底解决问题,不断自我提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涤秽荡瑕,春风化雨,洗净尘埃,心灵如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清澈的溪流冲刷着岸边的污泥,象征着涤秽荡瑕的过程。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水流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和净化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clean up”或“purge”也有清除不良事物的含义。
“涤秽荡瑕”这个成语在表达彻底清除不良事物和追求净化方面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中使用,也鼓励个人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效率。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涤】
(形声。从水,条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涤,洒也。 、 《仪礼·大射仪》-射人宿视涤。 、 《礼记·曲礼》-水曰清涤。 、 《周礼·太宰》-及执事,视涤濯。
【组词】
涤篆、 涤濯、 涤耳
2.
【秽】
(形声。从禾,岁声。本义:荒废;长满野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秽,芜也。从草,岁声。字亦作秽。 、 《荀子·王霸》-涂薉则塞。 、 《荀子·大略》-国之薉孽也。 、 《考工记·总目》注-粤地涂泥多草薉。 、 《文选·班固·西都》-并稻潜秽。 、 《荀子·富国》-民贫,则田瘠以秽。
【组词】
秽草、 秽荒、 秽莽
3.
【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引证】
班固《西都赋》-荡亡秦之毒螫。
4.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