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0:40
“刻骨仇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仇恨深入骨髓,形容仇恨极深,难以消除。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因为某些极端**或长期积累的矛盾而产生的极度敌意和憎恨。
在文学作品中,“刻骨仇恨”常用于描绘人物之间深刻的情感冲突,如家族世仇、个人恩怨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端不满或敌意。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人际关系中的负面情感和冲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仇恨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感和关系。
“刻骨仇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并保持了其基本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文化中,“刻骨仇恨”常常与家族恩怨、历史仇恨等主题相关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与社会冲突、民族矛盾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相关。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压抑,它让我联想到深重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怨恨。在表达上,它强调了情感的深度和持久性。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遇到真正的“刻骨仇恨”,但我曾在历史书籍和电影中看到过这种极端情感的描绘,它让我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刻骨仇恨如夜幕深沉,星光难透,岁月难消。”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荒凉的战场。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风声或远处传来的哀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ep-seated hatred”或“bitter animosity”,它们在情感强度和表达方式上与“刻骨仇恨”相似。
“刻骨仇恨”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极端的负面情感,也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冲突的复杂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传达深刻情感和复杂情境非常重要。
战士们怀着对敌人的~,冲向敌阵。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3.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
4.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