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1:50
“一时半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很短的时间,通常用来形容时间非常短暂,不足以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等待某件事情的发生。
在文学作品中,“一时半刻”常用来强调时间的短暂性,增加紧迫感或戏剧性。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件事情的快速完成或发生的期待。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这些领域更倾向于使用精确的时间单位。
同义词中,“片刻”和“瞬间”都强调时间的短暂,但“片刻”可能比“一时半刻”稍微长一些,而“瞬间”则更强调即刻发生。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一时半刻”完全相反的时间概念,强调时间的持久或无限。
“一时半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时间的计量方式。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两个半刻。因此,“一时半刻”实际上是指一个时辰的一半,即四分之一天,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泛化为表示非常短的时间。
在文化中,时间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时半刻”这个词汇反映了人对时间效率的重视,以及在快节奏社会中对迅速行动的期待。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迫和急促。它让我联想到需要迅速做出决策或行动的场景,如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或对时间敏感的任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一时半刻”来描述那些需要快速完成的任务,比如在工作中接到紧急任务时,我会告诉同事这个任务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光不问一时半刻,夜深人静,思绪如潮。”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快速旋转的时钟指针,或者一个快速闪过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急促的脚步声或心跳声,强调时间的紧迫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a moment”或“in a jiffy”,都表达了短时间内完成某事的意味。
“一时半刻”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准确地表达时间的短暂性和紧迫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吾今用你坛前仗剑等待,休错吾一时半刻。
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的就不会体应该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3.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4.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