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7:2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7:20:35
“刻鹄成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雕刻天鹅却雕成了野鸭。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模仿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相似。也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近似。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模仿他人但未能达到原作水准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调侃某人做事不够专业或模仿得不够好。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评价艺术作品的模仿程度。
“刻鹄成鹜”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原意是指即使模仿得不够好,也还有一定的相似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批评模仿不成功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创新和原创性,因此“刻鹄成鹜”这样的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创新、只会模仿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评价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或作品。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失望和批评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努力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传达出一种对模仿行为的不满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模仿名作,但结果却是刻鹄成鹜,缺乏个人特色。这让我意识到,在教育中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风格和创新能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笔下天鹅梦,
刻成野鸭形。
虽有几分似,
终究是虚名。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作,画面上是一只天鹅,但细节处理不够精细,看起来更像是一只野鸭。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批评的声音,如老师或评论家的点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ying to copy something but ending up with a poor imitation”,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意思相似。
“刻鹄成鹜”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批评性表达,用来指出模仿行为的不成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模仿行为的评价。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教育和创作中鼓励原创性和创新的重要性。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鹄】
(形声。从鸟,告声。本义: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
同本义。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脱笼之鹄。
【组词】
鹄卵、 鹄韵鹄鹄、 鹄子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鹜】
(形声。从鸟,敄(wù)声。本义:野鸭)。
同本义。
【引证】
《太平御览》引《说文》-鹜,野凫也。 、 《礼记·曲礼下》。疏引李巡:“凫,家鸭名;鹜,野鸭名。”-庶人之挚匹。 、 贾谊《春秋》-邹穆公有令,食凫鴈者必以粃。 、 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