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0:54
“恨之入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憎恨到了骨髓里,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憎恨程度极深,无法释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表达出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在文学作品中,“恨之入骨”常用于描绘人物之间的深仇大恨,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王熙凤的某些行为感到极度厌恶时,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恨之入骨”来形容对某人的极度不满或憎恨,例如在谈论一个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情感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极端的负面情感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恨之入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感表达的深刻和生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极端憎恨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恨之入骨”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对道德伦理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慎重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产生深仇大恨。
“恨之入骨”这个成语给人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如愤怒、痛苦和绝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悲剧性的故事或人物,以及那些无法和解的深仇大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朋友之间的背叛,当时我对那个朋友恨之入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逐渐淡化,学会了宽容和释怀。
在诗歌中,可以将“恨之入骨”融入到表达深仇大恨的诗句中,如:
恨之入骨,痛彻心扉,
昔日友情,化作灰飞。
在视觉上,“恨之入骨”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沉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荒凉的废墟。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或绝望的呼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te someone/something to the core”或“detest someone/something intensel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端的憎恨情感。
“恨之入骨”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极端憎恨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个人情感表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语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那知府亦~,一处处弄得天怒人怨,在他自己始终亦莫明其所以然。
1.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