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4:50
“九泉无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地下(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生前已经得到了满足,或者对生前的事情没有遗憾,即使死后也没有怨言。
在文学作品中,“九泉无恨”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高尚品德的人,他们在生前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死后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纪念。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一生的高度评价。
“九泉”原指地下深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归于九泉之下。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的生死观和对死后的想象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泉无恨”逐渐被用来形容生前无憾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生前所作所为会影响死后的评价。因此,“九泉无恨”这个成语体现了人们对生前行为的重视和对死后安宁的期望。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宁、满足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前做出积极贡献,死后得到人们尊敬的人物。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努力做到无憾。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评价某人的一生或表达对某人去世的哀思时,它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将“九泉无恨”融入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英雄一生,九泉无恨, 星辰大海,永存心中。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宁静的墓地,或者英雄纪念碑。听觉上,可能是庄重的音乐,或者是人们对英雄的颂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 in peace”(安息),虽然表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和语言背景不同。
“九泉无恨”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承载了深厚的生死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不仅是一个表达对某人生前行为的评价,也是一种对人生无憾状态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冀幽诚丹款,傥或昭然,虽复身膏草土,九泉无恨。
1.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2.
【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本义:泉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泉,人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字亦作洤。 、 《诗·小雅·小旻》-如彼泉流。 、 《诗·大雅·召旻》。传:“泉水从中以益者也。”-泉之竭矣。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泉涓涓而始流。 、 宋·欧阳修《醉翁事记》-酿泉为酒。 、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泉而茗者。 、 明·顾炎武《复庵记》-有泉可汲。
【组词】
温泉;矿泉;清泉;泉根、 泉脉、 泉涌、 泉鱼、 泉绅、 泉韵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