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5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50:35
人造冰: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通过人工方式制造的冰,与自然形成的冰相对。它可以是用于冷却、保存食物、科学实验或娱乐(如溜冰场)的冰。
人造冰的词源直接来源于“人造”和“冰”的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冰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简单冷却用途到现在的多种复杂应用。
在现代社会,人造冰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存、娱乐和科学研究。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无法获得自然冰的地区。
提到人造冰,可能会联想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和效率,也可能引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人造冰常用于家庭聚会时的饮料冷却,或是夏季户外活动时的降温。
在诗歌中,人造冰可以被用来比喻冷酷无情的人或事物,如“他的心如同人造冰一般,冷硬而无情。”
视觉上,人造冰可能让人联想到光滑的表面和闪烁的光芒;听觉上,可能是溜冰鞋在冰面上滑动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artificial ice”,德语中的“künstliches Eis”,都指代类似的概念,但在使用和文化认知上可能有所不同。
人造冰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科技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和文化意义,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使用这一词汇。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造】
(形声。从辵(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造,就也。 、 《书·盘庚》-咸造勿亵在王庭。 、 《周礼·司门》-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 、 《仪礼·士丧礼》-造于西阶下。 、 《战国策·宋策》-而造大国之城下。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明日造朝。 、 宋·沈括《梦溪笔谈》-造玉清宫。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造左公第。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组词】
造劫历世、 造历幻缘、 造适、 造胜、 造门
3.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