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5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50:36
“人迹罕至”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人的足迹很少到达的地方,基本含义是指某个地方非常偏僻、荒凉,很少有人去,因此显得非常幽静或荒芜。
“人迹罕至”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人迹”和“罕至”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人迹罕至”常与自然美的追求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宁静和原始自然环境的向往。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感觉,联想到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光,如深山、湖泊或古老的森林。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曾去过一些偏远的山区,那里的景色美丽而宁静,确实可以用“人迹罕至”来形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人迹罕至的山巅,云雾缭绕,仿佛是仙境的入口。”
想象一片广阔的草原,远处是连绵的山脉,风声呼啸,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人迹罕至”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mote”或“inaccessible”,虽然含义相近,但文化背景和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人迹罕至”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它们所以不被人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交通阻隔的地方。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3.
【罕】
(古字为爳”。形声。小篆字形,从网,干声。本义:捕鸟用的长柄小网)。
同本义。
【引证】
、 扬雄《羽猎赋》-罕车飞扬。 、 《史记·天官书》-毕曰罕车,主弋猎。
【组词】
罕车
4.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