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0:07
坐夏: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夏季静坐修养,避免外出活动。在*中,坐夏特指僧侣在夏季三个月的雨季期间,为了避免伤害昆虫和植物,选择在寺院内静修,不外出游历。这个俗称为“结夏安居”。
坐夏一词源自传统,随着传入*,这一俗也被引入并逐渐融入**文化。在历史上,坐夏不仅是僧侣的修行方式,也成为文人墨客追求精神修养的一种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坐夏与“静”和“修养”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在社会背景中,坐夏也反映了文化对社会*俗的影响。
坐夏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敬畏。联想到了古代僧侣在山中静修的画面,以及那种远离尘嚣,专注于内心世界的状态。
在我的生活中,坐夏的概念启发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比如在周末选择在家中静坐,阅读或冥想,以平衡身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坐夏:
山中坐夏,心随云淡,
古寺钟声,悠扬远。
静听风语,悟道深,
尘世纷扰,一念间。
坐夏的视觉联想可能是山中古寺,僧侣静坐的画面。听觉联想则是寺院钟声和诵经声,带来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静修*俗也存在,如**教的静修日,但具体实践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坐夏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的一种修行方式,也体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俗。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