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2:55
“人足家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们的生活充足,家庭供给丰富。这个成语形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在文学作品中,“人足家给”常用来描绘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景象,如在描述古代盛世或现代小康社会的篇章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生活无忧。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配和人民生活水平。
“人足家给”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安定和富裕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人足家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小康”理念,即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富裕。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常被用来赞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幸福的生活状态。它鼓励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周围有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生活无忧,我可能会用“人足家给”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人足家给,花开富贵乐无边。”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图,人们在田间劳作,家庭和睦,生活富足。听觉上,可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家庭的温馨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sperous and content”,但这种表达不如“人足家给”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人足家给”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社会或家庭的经济状况,还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人足家给,富饶洽于公私。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3.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4.
【给】
(形声。从糸,合声。本义:衣食丰足;充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给,相足也。 、 《国语·周语》-事之供给。 、 《齐民要术·序》-岁岁广开,百姓充给。 、 《韩非子·有度》-则日不足,力不给。 、 《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组词】
给富、 给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