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8:17
拙嘴笨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巴笨拙,舌头不灵活。基本含义是指说话不流利,表达能力差,常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清晰、不流畅或者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拙嘴笨舌 常用来描绘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角色,或者在特定情境下,某人因为紧张、害怕而说话结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自嘲或者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表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语言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描述语言障碍或沟通困难的情况。
同义词:口拙、言笨、语塞、词不达意 反义词: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伶牙俐齿、滔滔不绝
拙嘴笨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善言辞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才能,而拙嘴笨舌则可能被认为是缺乏社交技巧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随着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个词汇的使用也更加频繁。
拙嘴笨舌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尴尬、不自在和社交失败。它也可能引发对那些因为语言障碍而遭受歧视或误解的人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紧张而在面试中表现得拙嘴笨舌的朋友,这让我意识到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我拙嘴笨舌, 无法诉说对你的思念, 只能以沉默的诗行, 编织我心中的千言万语。
想象一个害羞的人在聚光灯下,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种场景可以与拙嘴笨舌 联系起来。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结巴或者断断续续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ngue-tied" 或 "at a loss for words",它们也用来形容人在特定情况下无法流畅表达自己的情况。
拙嘴笨舌 这个词汇在描述语言表达困难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沟通中要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在学*语言和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是必不可少的。
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我一个草木之人,~的。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
3.
【笨】
(形声。从竹,本声。本义:竹里。指竹的内表面) 竹子的内层。通称“竹黄”。
【引证】
《说文》。徐锴系传:“笨,竹白也。”-笨,竹里也。从竹,本声。 、 《广雅·释草》-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