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1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10:48
“拙口笨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笨拙,不善于表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不流利,表达能力差,或者说话内容不够聪明、不够机智。
在文学作品中,“拙口笨腮”常用来描绘那些不擅长言辞的角色,增加角色的可爱或可怜之处。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调侃或自嘲,表示自己在某些场合下不善于表达。在专业领域,如演讲或辩论,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评价某人的表达技巧不佳。
“拙口笨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表达能力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不善言辞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善于言辞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拙口笨腮”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有些尴尬或不自在的人,给人一种温馨或同情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擅长表达的朋友或同事,使用“拙口笨腮”来形容他们,既形象又不过分贬低。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拙口笨腮,心中万语,难诉一言。”
想象一个害羞的人在公众场合说话,声音微弱,表情紧张,这种场景可以与“拙口笨腮”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ngue-tied”或“inarticulate”,它们也有相似的含义,但在使用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拙口笨腮”这个成语在描述不善言辞的人时非常形象,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考虑到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同。在学*语言和表达技巧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和尊重那些在这方面有困难的人。
俺这~说不过你。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笨】
(形声。从竹,本声。本义:竹里。指竹的内表面) 竹子的内层。通称“竹黄”。
【引证】
《说文》。徐锴系传:“笨,竹白也。”-笨,竹里也。从竹,本声。 、 《广雅·释草》-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4.
【腮】
颊 。亦称“腮巴”、“腮巴子”、“腮斗”、“腮颊”、“腮帮”、“腮帮子”。
【引证】
萧统《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组词】
腮庞、 腮斗儿
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引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裴初不信,乃鲙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