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7:12
拙俗(zhuō sú)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拙”和“俗”。其中,“拙”通常指笨拙、不灵巧,而“俗”则指普通、平凡或缺乏高雅。结合起来,“拙俗”形容事物既不精致也不高雅,显得粗糙和普通。
在文学作品中,“拙俗”常用来形容文笔、艺术作品或人的行为缺乏优雅和精致。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品味或行为不够高雅。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中,它可能用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不高。
同义词:粗俗、庸俗、低俗 反义词:高雅、精致、典雅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事物的品味和风格时,各有其细微的差别。例如,“粗俗”更强调粗鲁和不文明,而“高雅”则强调高尚和优雅。
“拙”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笨拙。“俗”字则源于古代对民间*惯和风俗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拙俗”这个词汇,用来形容缺乏高雅和精致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高雅和精致被视为美德,而拙俗则常常被视为负面评价。在现代社会,随着审美观念的多样化,拙俗有时也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拙俗”这个词给人一种朴实、不造作的感觉,有时也带有一种亲切和真实的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虽然不完美但充满真诚和努力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拙俗”来形容一些手工制品,虽然它们不够精致,但却充满了制作者的心意和努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拙俗”:
拙俗的笔触,绘出生活的真实,
不加修饰的色彩,映照心灵的朴素。
结合图片,“拙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手工制作的陶器,虽然形状不规则,但却有一种质朴的美。在音乐中,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民间音乐,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
在英语中,“拙俗”可以对应为“crude”或“coarse”,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事物缺乏精致和高雅。不同文化中,对拙俗的接受程度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拙俗”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描述事物时既有负面含义,也有其独特的正面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词汇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对于准确传达思想和情感至关重要。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