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51:36
拙嘴笨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巴笨拙,腮帮子不灵活。基本含义是指说话不流利,表达能力差,常用来形容人言语笨拙,不善于表达或沟通。
在文学作品中,拙嘴笨腮 常用来形容角色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某些场合下就显得拙嘴笨腮。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调侃或自嘲,表示自己在某些场合下不擅长言辞。在专业领域,如演讲或销售技巧培训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警示人们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拙嘴笨腮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语逐渐形成的固定表达。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到,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反映了语言的活用和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能言善辩往往被视为一种才能,而拙嘴笨腮则可能被看作是某种不足。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强调沟通和表达能力的职场环境中。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害羞、不自信或社交恐惧等情感。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带来一种自嘲或幽默的效果,同时也可能反映出对自我表达能力的担忧或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在社交场合显得拙嘴笨腮,可能会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通过行动或才艺来展示自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拙嘴笨腮,心中千言,化作诗行。”
想象一个害羞的人在人群中,嘴巴微微张开却说不出话来,这种画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拙嘴笨腮的情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ngue-tied" 或 "inarticulate",它们也有表达不擅长说话的含义,但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拙嘴笨腮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表达能力时非常形象,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也揭示了社会对沟通能力的重视。在学*语言和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
3.
【笨】
(形声。从竹,本声。本义:竹里。指竹的内表面) 竹子的内层。通称“竹黄”。
【引证】
《说文》。徐锴系传:“笨,竹白也。”-笨,竹里也。从竹,本声。 、 《广雅·释草》-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4.
【腮】
颊 。亦称“腮巴”、“腮巴子”、“腮斗”、“腮颊”、“腮帮”、“腮帮子”。
【引证】
萧统《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组词】
腮庞、 腮斗儿
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引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裴初不信,乃鲙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