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5:15
词汇“义山恩海”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义山”和“恩海”。在汉语中,“义”通常指正义、道义,而“山”则常常象征着稳固、高大;“恩”表示恩惠、恩情,“海”则象征着深广、无边。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义山恩海”可以理解为形容某人的道义像山一样稳固高大,恩情像海一样深广无边。
由于“义山恩海”不是一个标准成语,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现代人创造的词汇,用以形容极端的道德和恩情。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和恩情的重要性,因此“义山恩海”这样的词汇符合这种文化价值观。
由于“义山恩海”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如果遇到道德高尚、恩情深厚的人或事,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敬意和感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义山高耸入云端,恩海深邃无边际,人间美德传千古,恩泽绵延似水长。”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道德和恩情的深远来实现。
“义山恩海”是一个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强调道德和恩情的重要性时,它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念行囊空虚,欣然便周全助路资。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细踌躇,甚日酬取?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4.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