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5:56
“义学”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研究儒家经典及其解释的学问,尤其是指宋明理学中对儒家经典的系统解释和理论构建。它强调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和道德实践的结合。
在文学中,“义学”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强调道德教育和经典学*的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或教育体系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历史学或教育学中,“义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在探讨儒家思想及其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时。
“义学”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对“义”的重视,强调道德的正确性和行为的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代对儒家经典的系统学*和解释,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
在*传统文化中,“义学”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通过学儒家经典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虽然“义学”不再是主流教育内容,但其强调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仍然受到重视。
“义学”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觉,联想到古代学者的严谨态度和对道德的追求。它也让人想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坚守。
在我的学*经历中,曾经参加过关于儒家经典的研讨会,深刻体会到“义学”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义学”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赞美:
义学深藏古卷中, 道德光辉照古今。 学者心怀天下事, 经典传承永不停。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古朴的书房中,手持儒家经典,认真研读。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学术领域可能是神学或哲学,它们也强调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道德实践的结合。
“义学”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了东亚文化中对道德教育和经典学*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教育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义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