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9:52
“义夫节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有义气的丈夫和贞节的妻子。这个词汇强调了传统社会中对男性忠诚和勇敢的期望,以及对女性贞洁和忠诚的期望。
在文学作品中,“义夫节妇”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困难或危险面前坚守道义和贞操的夫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浓厚的传统道德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传统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义夫节妇”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夫妻之间的忠诚和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或保守的语境中仍然可以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义夫节妇”代表了理想化的夫妻关系,强调了忠诚、贞节和道德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婚姻和道德的看法。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重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它可能在某些人心中唤起对忠诚和贞节的尊重,也可能在另一些人心中引起对传统束缚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应用,但在讨论传统价值观或道德规范时,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时光的长河里,义夫节妇的誓言,如星辰般永恒,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画卷,或者是古筝的悠扬旋律,传达出一种古典和庄重的美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和概念来表达,例如西方的“忠诚”和“贞节”。
“义夫节妇”这个词汇虽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但它仍然是对忠诚和贞节的一种赞美。在现代社会,虽然其使用频率可能降低,但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值得我们在讨论道德和价值观时加以考虑。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如今再说一个义虎知恩报恩,成就了人间~,为千古佳话。”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4.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 、 《广雅》-女子谓之妇人。 、 《仪礼·士丧礼》。注:“妻妾子姓也。”-妇人侠床。 、 《礼记·曲礼》-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组词】
少妇;孕妇;媳妇;妇驵、 妇政、 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