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4:17
孤悬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孤独地悬挂或悬空”,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概念处于一种孤立无援、脱离周围环境的状态。在更抽象的层面上,它可以指某人或某事物在情感、社会或物理空间上的孤立。
“孤悬”由“孤”和“悬”两个字组成。“孤”字古已有之,意为单独、孤独;“悬”字则有悬挂、悬空之意。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孤立状态的词汇。
在东方文化中,“孤悬”常带有哲学和诗意的色彩,如道家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悬意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意境也常见于浪漫主义文学中,如描述孤独的英雄或遗世独立的场景。
“孤悬”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凄凉、孤独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旅行者、遗世独立的城堡或是漂泊无依的灵魂。
在个人经历中,“孤悬”可能让人想起在异乡求学或工作的孤独感,或是面对重大决策时的无助和迷茫。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孤悬的星,在夜的深渊中闪烁,寻找着失落的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孤悬在峭壁上的小屋,或是夜空中孤悬的月亮。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寂静的夜晚,只有风声和远处偶尔的鸟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solated”或“suspended”,但“孤悬”特有的东方诗意和哲学意味在英文中较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孤悬”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状态,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中的孤立感。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情感的传达力。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