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8:46
孤:形容词,指单独、独自,没有同伴或支持。 儒:形容词,指软弱、缺乏勇气或决心。
孤儒:联合起来,形容一个人既孤单又软弱,缺乏支持和勇气。
在文学中,“孤儒”常用来描绘一个孤独无助、内心脆弱的人物形象,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 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状态。 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用来描述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孤立和心理脆弱性。
同义词:孤立无援、孤苦伶仃 反义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
“孤”和“儒”都是古代汉语词汇,“孤”源自古代对无父或无母的孩子的称呼,“儒”则源自古代对学者的称呼,后引申为软弱无力。
在**传统文化中,“孤儒”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形成对比,强调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个词给人一种悲伤和无助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黑暗中孤独前行的画面。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却无人支持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像夜空中最孤儒的星,独自闪烁,无人问津。”
结合图片,可以是一幅描绘孤独人物在雨中行走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钢琴曲,如肖邦的《夜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nely and weak”,但“孤儒”更具有文化特色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孤儒”这个词深刻地描绘了人的孤独和脆弱,它在语言表达中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孤立无援的人。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增强我们的同理心和表达能力。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懦】
(形声。从心,需声。本义: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懦,驽弱者也。 、 《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 、 《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三国演义》-众皆笑其懦,不青坚守。 、 唐·韩愈《原毁》-懦者必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