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9:12
孤恩负德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忘恩负义,辜负了别人的恩德。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恩惠后,不仅不感激,反而做出伤害或背叛对方的行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孤恩负德 常被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强烈不满或道德谴责。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责任和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孤恩负德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孤”(单独)、“恩”(恩惠)、“负”(辜负)、“德”(德行)四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存在,用以描述那些不懂得回报他人恩情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知恩图报”和“以德报怨”,因此孤恩负德** 这样的行为是被社会所不齿的。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高度重视。
孤恩负德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负面情感,如愤怒、失望和悲哀。它让人联想到背叛和失信,这些都是在人际关系中极为不愉快的经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一些孤恩负德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让人深感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例如,某人可能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的帮助,但后来却因为利益冲突而背叛了这位朋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谁知秋来叶落时,孤恩负德心自知。
孤恩负德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秋风中的落叶,或是悲伤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这些都能很好地表达这个词汇所蕴含的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这个短语也有忘恩负义的含义,但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孤恩负德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道德评价色彩,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3.
【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 汉·贾谊《治安策》-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