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6:40
“内外夹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攻击或施加压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中,面对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或挑战,使得处境变得非常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内外夹击”常用来描绘复杂的情节或角色的困境,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双重压力。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战略或企业管理,这个词汇则用来具体描述战术或策略上的困境。
同义词“双面夹击”和“两面受敌”都强调了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但“双面夹击”更侧重于主动的攻击,而“两面受敌”则更多指被动承受压力。反义词“内外无忧”和“左右逢源”则表达了没有外部威胁和内部问题的状态。
“内外夹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军事战术中的实际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但其核心意义——同时面对来自内外两个方向的压力——保持不变。
在中国文化中,“内外夹击”常常被用来形容复杂的社会或政治局势,特别是在描述国家面临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时。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平衡和应对多方面挑战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迫和压力感,让人联想到困境和挑战。在个人层面,它可能引发对如何应对多重压力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同时增加的情况,感觉就像是在经历内外夹击,需要找到平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诗歌中,可以将“内外夹击”融入描述自然灾害的场景,如“风暴与洪水的内外夹击,摧毁了平静的村庄”。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场或城市被攻击的画面,强调内外同时受到的威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音乐或战斗的声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处于两难境地的意思。
“内外夹击”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复杂的情况。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复杂情境的理解。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3.
【夹】
腋下
【组词】
夹肢窝
4.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