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25
义疏(yì sh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学术领域,特别是在古代经学研究中。字面意思是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阐述,强调对文本意义的深入解读和补充说明。在古代,学者们通过对经典的义疏工作,来阐明经文的微言大义,使之更易于理解和传承。
“义疏”一词源于古代**的经学研究,特别是在汉代,随着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工作的开展,义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被应用于更广泛的学术领域,成为一种深入研究文本的方法。
在**传统文化中,对经典的义疏工作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学术追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工作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也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提到“义疏”,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这种词汇给人一种沉稳、深邃的感觉,让人想到学者在书斋中默默耕耘的场景。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曾参与过对古代文献的义疏工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深入研究文本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工作,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疏”:
在古卷的尘埃中,我寻找着义疏的痕迹,
每一行文字,都是历史的回声,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试图捕捉那些被遗忘的意义,
用现代的笔触,重新诠释古老的智慧。
视觉上,“义疏”让我想到古籍的黄页和墨迹,以及学者在书桌前认真工作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翻阅纸张的沙沙声,或是学者低沉的讲解声。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mmentary”或“exegesis”,它们也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释和分析,但“义疏”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
“义疏”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研究方法,也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学术研究中发挥其价值。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疏】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通也。 、 《国语·周语》。注:“通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柳宗元《天说》-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组词】
疏决、 疏漏、 疏源、 疏瀹、 疏辟、 疏涤、 疏治、 疏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