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0:15
“义理”一词在中文中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道理、原则或规则。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逻辑和理性的理解,通常与道德、法律或学术上的原则相关。
“义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义”指道德或正义,“理”指道理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基于道德或逻辑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义理”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礼”相结合,强调个人行为应符合社会和道德的规范。
“义理”这个词给我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坚持原则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常需要根据“义理”来做出决策,确保我的行为不仅符合法律,也符合道德和社会的期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理”:
在纷扰的世界中,我寻找着义理的光芒,
它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不让我迷失方向。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星空下思考,星空象征着宇宙的义理;或者一首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其严谨的结构和和谐的旋律可以让人联想到“义理”的秩序和美感。
在英语中,“义理”可以对应为“principle”或“ethics”,虽然这些词在细微的语义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基于逻辑和道德的原则。
“义理”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帮助我在学术和职业上做出合理的决策,也指导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原则。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义理”,我更加明白了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