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8:17
“狗彘不食其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狗和猪都不会吃剩下的东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行极其恶劣,连狗和猪都不愿意接近或吃其剩下的东西,比喻人的行为卑鄙无耻到了极点。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判或讽刺那些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人极度不满或鄙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道德败坏的行为及其后果。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原意是指统治者对人民的疾苦视而不见,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品行极其恶劣。
在**传统文化中,狗和猪常被视为不洁的动物,因此用它们来比喻人的品行恶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的高度重视和对恶劣行为的强烈谴责。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情感上的厌恶,使用时往往伴随着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不满和鄙视。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道德问题或评价某人的行为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多少伪君子,狗彘不食其余心。”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肮脏的角落,狗和猪都不愿意接近,这可以形象地表达“狗彘不食其余”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 vile that even dogs wouldn't touch it”,但这种表达不如中文成语那样精炼和富有文化内涵。
“狗彘不食其余”是一个有力的道德批判工具,它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极度不满,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高度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深度。
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
1.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
【彘】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 《小尔雅》-彘,猪也。 、 《礼记·月令》。注:“水畜也。”-食黍与彘。 、 《贾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 、 《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 、 《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5.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6.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