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31
“三余读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后汉书·郑玄传》。字面意思是“利用三种余暇时间来读书”,具体指的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即利用冬天、夜晚和阴雨天这些平时不太忙碌的时间来读书学*。
“三余读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描述的是郑玄的学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勤奋学。
在*传统文化中,勤奋和好学是被高度推崇的美德。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学。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学*的人,激励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找时间充实自己。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要找时间读书学*,不断提升自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冬夜阴雨时,三余读书日。心随书页翻,智慧满心田。”
想象一个安静的冬夜,一个人坐在窗边,手中拿着一本书,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三余读书”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 seize the day ”(抓住今天)或“ make the most of your time ”(充分利用你的时间)来表达。
“三余读书”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鼓励勤奋学的口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都应该珍惜时间,不断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传达对学的重视和对时间的珍惜。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余尝以~,讲习之暇,读其文。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董遇很有学问,被称为“儒宗”,很多书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不肯收徒,认为书本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生说没有时间,董遇教他们利用冬天、夜晚及阴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读】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引证】
《说文》-读,诵书也。 、 《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 、 《孟子》-读其书。 、 《论衡·谈天》-相随观读,讽述以谈。
【组词】
读法、 读祝、 读鞫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1. 【读书】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