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3:29
“狗彘之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狗和猪那样的行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极其卑劣、无耻,类似于“禽兽不如”的意思。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判那些道德败坏、行为恶劣的人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极度不满或鄙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行为。
“狗彘之行”源自**古代,彘即猪,狗和猪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不洁和卑贱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用来形容极端恶劣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狗和猪的形象往往与负面意义相关联,因此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用于批评和谴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使用时往往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极度厌恶和鄙视。它能够有效地传达说话者的不满和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行为极其不道德或伤害他人,我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不满和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行径多狗彘,唯有清风不染尘。”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角色表现出极端的恶劣行为,观众可能会用“狗彘之行”来形容这个角色的行为,从而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负面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worse than an animal”或“beastly behavior”也能传达类似的意思。
“狗彘之行”是一个强有力的成语,能够有效地表达对极端恶劣行为的谴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明·郭勋《英烈传》第20回:“你受吴王大恩,不思图报,敌兵一至,便要投降,乃是~!”
1.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
【彘】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 《小尔雅》-彘,猪也。 、 《礼记·月令》。注:“水畜也。”-食黍与彘。 、 《贾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 、 《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 、 《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