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20:5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20:58:25
“与狐谋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与狐狸商量制作狐皮大衣。这个成语比喻与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根本不可能成功。它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谋及妇人,宜其死也;与狐谋皮,其可得乎?”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或注定失败的计划。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讽刺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商业谈判或政治协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决策时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冲突。
同义词:
反义词:
“与狐谋裘”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后来被《左传》等古籍引用并形成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汉语中表达不可能成功或不切实际行为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狡猾的象征。因此,“与狐谋裘”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于策略和智慧的理解,即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冲突。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讽刺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制定计划时要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也让人联想到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提出不切实际的商业计划,这时我就会用“与狐谋裘”来提醒他们考虑现实的可行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梦想如狐裘,现实如寒冬,与狐谋裘者,终将梦碎空。”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只狡猾的狐狸在雪地中穿梭,而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枯枝的声音,象征着计划的脆弱和不可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ying to get blood from a stone”,比喻试图从不可能的地方获得东西,与“与狐谋裘”有相似的含义。
“与狐谋裘”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表达不可能成功的成语,也是一个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考虑现实和可能冲突的智慧之言。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1. 【与】
2.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3.
【谋】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引证】
《说文》-虑难曰谋。 、 《书·洪范》-聪作谋。 、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 、 《诗·小雅·苍伯》-谁适与谋。 、 《春秋·说题辞》-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 《论衡·超奇》-心思为谋。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 《左传·庄公十年》-未能远谋。 、 、 《列子·汤问》-聚室而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谋诸漆工。
【组词】
谋谟殚神、 不谋而合;合谋、 谋及庶人、 思谋、 谋始、 谋章
4.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