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4:15
“不谋同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同的人或团体在未经事先商量的情况下,表达出相同或相似的意见或观点。这个成语强调了某种观点或意见的普遍性和共识性,即使没有事先的沟通和协调。
在文学作品中,“不谋同辞”常用来形容英雄所见略同,或者在重大**中人们的看法一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默契,即使没有事先商量,也能说出相同的话或做出相同的决定。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公众对某一政策的普遍支持或反对。
“不谋同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和谐与共识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书面语,也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中。
在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因此“不谋同辞”这样的成语体现了社会对一致性和团结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在重大或决策中,人们能够自发地达成一致,体现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团队合作、默契和共识。它鼓励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寻求共同点,促进理解和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尽管我们没有事先讨论,但每个人都提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这种“不谋同辞”的经历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信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我们的心不谋同辞,跳动着相同的旋律,编织着共同的梦。”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人在星空下,虽然各自独立,但他们的目光和话语却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种视觉形象与“不谋同辞”的意境相契合。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合唱团中,即使没有指挥,每个人的声音却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虽然意思相近,但“不谋同辞”更强调了未经商量的共识。
“不谋同辞”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社会对和谐与共识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武王]与八百诸侯威同此盟,《尚书》所谓~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谋】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引证】
《说文》-虑难曰谋。 、 《书·洪范》-聪作谋。 、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 、 《诗·小雅·苍伯》-谁适与谋。 、 《春秋·说题辞》-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 《论衡·超奇》-心思为谋。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 《左传·庄公十年》-未能远谋。 、 、 《列子·汤问》-聚室而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谋诸漆工。
【组词】
谋谟殚神、 不谋而合;合谋、 谋及庶人、 思谋、 谋始、 谋章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1. 【不谋而同和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