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2:12
“与狐谋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与狐狸商量要它的皮。这个成语比喻向不可能同意的人或事物提出要求,或者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它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后来演变成“与狐谋皮”,用以形容做事不切实际,自找麻烦。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或不合理的请求。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告诫他人不要做无用功或自讨苦吃。在专业领域,如商业谈判或政治协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与狐谋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民间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用的成语。它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不切实际行为的讽刺和批评。
在**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狡猾的象征,因此“与狐谋皮”这个成语也带有对狡猾和不诚实行为的批评。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务实,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讽刺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和自不量力的行为。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避免做无用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有人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时我就会用“与狐谋皮”来提醒他们,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诗歌中,可以将“与狐谋皮”融入到对不切实际梦想的讽刺中:
梦里寻她千百度,
醒来却是与狐谋皮。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只狐狸狡猾地笑着,而有人却在认真地与它商量要它的皮,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能很好地体现这个成语的含义。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个讽刺的语调,用来说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行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king a leopard for its spots”,虽然不如“与狐谋皮”那样形象和常用,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即要求不可能改变的事物。
“与狐谋皮”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警示意义的表达。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用来提醒人们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应用,我更加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选择恰当词汇的重要性。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如此时即奏筹遣漕船水手之议,是为千金之裘而~,不惟无益反有碍也。
传说周朝有人特别喜欢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就传警报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羊呼叫同伴一起藏到茂密的森林里去了。结果他没有制成一件皮袍,没有办成羊肉祭祀宴会
1. 【与】
2.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3.
【谋】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引证】
《说文》-虑难曰谋。 、 《书·洪范》-聪作谋。 、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 、 《诗·小雅·苍伯》-谁适与谋。 、 《春秋·说题辞》-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 《论衡·超奇》-心思为谋。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 《左传·庄公十年》-未能远谋。 、 、 《列子·汤问》-聚室而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谋诸漆工。
【组词】
谋谟殚神、 不谋而合;合谋、 谋及庶人、 思谋、 谋始、 谋章
4.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