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7:56
“义利之辨”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儒家思想,主要用来讨论道德原则(义)与物质利益(利)之间的关系和取舍。字面意思是指对道德和利益之间的辨别和选择。在儒家伦理中,“义”通常指道德上的正当性和正义,而“利”则指个人的物质利益或好处。
在文学作品中,“义利之辨”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在道德与利益之间的挣扎和选择,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家族利益与个人情感的冲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决策,例如在职场中是否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道德原则。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伦理学和商业伦理中,“义利之辨”是一个核心议题,探讨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道德标准。
“义利之辨”源自儒家经典,如《论语》中孔子多次讨论义与利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在儒家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
在**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被视为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
这个词汇常常引起人们对道德困境的深思,可能会让人感到沉重或启发。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应忽视道德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面临义利之辨的情况,比如是否为了升职而参与不正当的竞争,或者在公共场合是否应该坚守诚信原则。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义利之辨的十字路口,我选择了那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尽管它布满荆棘。”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天平,一边是金币(代表利益),一边是书籍(代表道德),天平的倾斜象征着选择的倾向。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沉的讨论声,或是古典音乐中的庄严旋律。
在西方伦理学中,类似的讨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探讨如何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义利之辨”是一个深刻的伦理概念,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道德选择,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基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