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6:04
“不辨菽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分不清豆子和小米,比喻人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基本常识都一无所知的人。
“不辨菽粟”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不辨菽麦。”后来演变为“不辨菽粟”,意思基本相同,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无知。
在*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辨菽粟”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重视学、缺乏基本知识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直接指向了无知和愚昧。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对世界一无所知、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对基本生活常识都缺乏了解的人,提醒他们重视学*和知识的积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事如棋局,不辨菽粟者,何以立身?”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迷茫无知的人站在一堆杂乱无章的物品前,无法分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困惑的声音,表达对基本事物的不理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gnorant”或“uninformed”,但这些词汇没有“不辨菽粟”这样具体和形象的比喻。
“不辨菽粟”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辨识能力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生动性。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
3.
【菽】
豆类的总称。
【引证】
《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 、 《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 、
——《春秋·考异郵》。
【引证】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 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组词】
菽水、 菽水藜藿、 菽乳、 菽麦、 菽麦不分
4.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