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2:43
义务兵是指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根据法律规定,达到一定年龄的公民必须服一定期限的兵役,这种兵役通常是强制性的,属于公民的义务。在**,义务兵役制度规定男性公民在达到一定年龄后需要服役一定年限。
“义务兵”一词源于军事制度的发展,随着国家安全和兵役法律的演变,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也在不断变化。在,义务兵役制度自古代就有,但现代的制度是在新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在**,义务兵役制度不仅是军事需要,也是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军事力量的依赖。
对于许多人来说,“义务兵”可能唤起对青春、牺牲和纪律的联想。它可能让人感到一种责任感,也可能引发对个人自由和选择的思考。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朋友或家人服役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挑战和成长。例如,一个朋友通过服役学会了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
在诗歌中,可以将“义务兵”作为青春和牺牲的象征:
青春的火焰在军营中燃烧, 义务兵的誓言响彻云霄。 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希望, 在风雨中锻造钢铁的意志。
视觉上,“义务兵”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的军装、严肃的军姿和训练场上的汗水。听觉上,可能想到军号声、口令声和整齐的步伐声。
在不同国家,义务兵役制度的存在和实施方式各不相同。例如,韩国和以色列都有较为严格的义务兵役制度,而美国则主要依赖志愿兵制度。
“义务兵”这个词不仅代表了军事制度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务】
(形声。从力,務(wù)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本义:致力,从事)。
同本义。
【引证】
《吕氏春秋·察今》-非务相反也。 、 《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 汉·贾谊《过秦论》-务耕织。
【组词】
务能、 务精、 务穑、 务法、 务本、 务外、 务纯、 务本、 务于东
3.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