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9:58
“削迹捐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削去痕迹,捐弃权势。基本含义是指放弃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隐退或低调行事,不显露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
在文学作品中,“削迹捐势”常用来形容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因为种种原因选择隐退,不再参与世俗的纷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政治人物的隐退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历史影响。
同义词:隐退、退隐、避世、低调 反义词:出山、复出、显赫、高调
同义词中,“隐退”和“退隐”更侧重于主动选择离开公众视野,而“避世”和“低调”则强调避免引人注目。反义词中,“出山”和“复出”指的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而“显赫”和“高调”则强调在社会中的显著地位和行为。
“削迹捐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隐逸文化。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或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选择隐居山林,削去自己的社会痕迹,捐弃权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人在任何领域选择隐退的行为。
在**文化中,隐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对个人精神追求的体现。因此,“削迹捐势”在文化上被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这个词汇给我一种宁静、超脱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选择简单生活的人。它让我思考权势和地位的真正意义,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前辈,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最终选择削迹捐势,回归家庭,专注于个人兴趣和家庭生活。这个选择让我深刻理解了“削迹捐势”的含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削迹捐势,隐于山林, 忘却尘世,心归宁静。 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此生无悔,隐逸之光。”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山林中悠闲地散步,周围是宁静的自然风光。背景音乐是轻柔的古琴声,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tire”或“withdraw”,但这些词汇更多指的是退休或撤退,而不像“削迹捐势”那样强调主动放弃权势和隐退的意味。
“削迹捐势”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权势和地位的不同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保持谦逊和超脱,不被世俗的纷争所困扰。
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1.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3.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4.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