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6:08
削面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种面食制作方法,即将面团通过特定的工具(如刀片或削面机)削成*片,然后煮熟食用。这种面食常见于**的山西、陕西等地,是当地特色美食之一。
削面作为一种面食制作方法,其历史悠久,具体起源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削面的制作工具和技巧有所改进,但其基本原理保持不变。
削面在*北方地区尤其受欢迎,与当地的饮食惯和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它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也常常出现在节日和庆典中。
削面让人联想到家乡的味道和温暖的记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里,一碗热腾腾的削面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个人经历中,可能有一次在山西旅行时,尝试了当地最正宗的削面,那种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描述:“寒风中,一碗削面,温暖了旅人的心。”
想象一下,一个熟练的厨师在削面,刀片与面团接触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以及削出的面条在热水中翻滚的画面,这些都是削面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文化中,虽然也有类似的面食制作方法,但削面作为**北方特有的面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是其他文化中难以找到的。
削面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的寄托。通过对削面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加文化交流的深度。
1.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