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3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35:07
词汇“京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记录。因此,我将基于该词汇的字面组合进行分析,并尝试从可能的角度进行探讨。
“京削”字面意思可能是指“从京城(首都)削减或减少某物”。这里的“京”指的是首都或大城市,而“削”通常意味着减少、削减或削平。
由于“京削”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的语境包括政治、经济或社会讨论中,特别是在涉及资源分配、财政预算或政策调整时。
由于“京削”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可能是由“京”和“削”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
在特定的政治或经济讨论中,“京削”可能被用来描述对首都资源的调整或限制,反映了对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由于“京削”涉及资源的减少,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效率、公平性和发展平衡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直接遇到与“京削”相关的情境,除非是在关注国家政策或经济动态时。
在创作中,可以将“京削”用于描述一个虚构的政治决策,如在一个故事中,主角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京削措施。
由于“京削”涉及抽象的概念,可能的视觉联想包括天平、剪刀或减少的图标。听觉联想可能与严肃的政策讨论或新闻报道相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京削”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capital reduction”或“budget cut in the capital”。
“京削”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