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1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12:05
听命:指服从命令或指示,按照他人的意愿行事。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被动和顺从的意味。
“听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听”和“命”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它常用于描述臣子对君主的服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服从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听命”与儒家思想中的“忠”和“孝”紧密相关,强调对权威和长辈的尊重和服从。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听命”可能引发一种被动和压抑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缺乏自主权和个性,有时也与权力滥用和压迫相关。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听命于上级的情况,虽然有时感到不自由,但也意识到这是组织运作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命”融入描述自然界的元素,如“风听命于季节的更迭,轻轻拂过大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士兵整齐划一地听命于指挥官的场景。在音乐中,某些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可能让人联想到听命的氛围。
在英语中,“听命”可以对应为“obey”或“comply”,虽然含义相似,但在不同文化中,对服从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听命”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表面意义,还与文化、社会和情感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一词汇的多维度含义对于准确沟通和深入理解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