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16:5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16:56:00
听力:指个体通过耳朵接收声音并理解其含义的能力。它涉及到声音的感知、识别、解析和理解过程。
“听力”一词源于古汉语,最初指的是听觉的能力。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对声音的理解和解析。
在某些文化中,良好的听力被视为智慧和敏锐的象征。在社会交往中,听力也是沟通和理解他人的重要能力。
“听力”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宁静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的情感交流。它提醒我倾听的重要性,不仅是听声音,更是听懂他人的心声。
在我的生活中,听力是学习语言和音乐的基础。我记得小时候通过听力练习学会了第一首钢琴曲,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听力”:
在寂静的夜里, 我的听力如猫般敏锐, 捕捉每一丝风的低语, 每一颗星的闪烁。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闭着眼睛,静静地站在森林中,耳朵微微动着,仿佛在聆听大自然的每一个声音。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听力的美妙和宁静。
在英语中,“听力”对应的词汇是“hearing”或“listening”。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听力的重视程度和理解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听力是沟通和感知世界的重要能力。
通过对“听力”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意识到听力不仅是生理功能,更是心理和文化层面的重要能力。在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听力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