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7:27
人籁(rén là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声音或人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汉语中,“籁”指的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后来泛指声音。因此,“人籁”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语言、歌唱或其他方式发出的声音。
在文学作品中,“人籁”常用来形容人的声音,尤其是在描述自然与人声交织的场景时。例如,在描述山谷中回荡的人声时,可以用“人籁”来形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文艺或古风的语境中,仍能见到其身影。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或声学,可能会用“人籁”来指代人类声音的特定属性或特征。
“人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籁”最初指的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后来泛指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籁”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声音,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
在**传统文化中,“人籁”常与“天籁”相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代文学中,诗人常用“人籁”来表达人与自然的交融,以及人类声音的美妙。
“人籁”这个词给人一种文艺、古朴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诗人的吟咏、山谷中的回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带有一种宁静、悠远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山间的徒步旅行中,听到远处传来的人籁,那种与自然交融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籁”:
山谷深处,人籁悠扬,
与风声、水声交织成章。
诗人吟咏,心随声荡,
人与自然,和谐共长。
想象一幅画面:山谷中,一位诗人站在溪流旁,吟咏着古老的诗篇,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human voice”或“human sou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于人类声音的描述和重视程度各有不同。
“人籁”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描述人类声音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籁】
(形声。从竹,赖声。本义: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籁,箫也。”-吹鸣籁。 、 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
【组词】
籁竽、 籁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