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9:34
词汇“义粜”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义粜”进行深入分析:
“义粜”字面意思是指按照正义或公平的原则出售粮食。其中,“义”指的是正义、公平,“粜”则是指出售粮食。在古代,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在灾荒或困难时期,有人按照公平的价格出售粮食,以帮助民众度过难关。
“义粜”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明清时期较为常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边缘化,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在古代**,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灾荒或困难时期,能够公平出售粮食的行为被视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互助精神和道德观念。
提到“义粜”,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社会的温情和互助精神。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温暖和正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在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与“义粜”相关的**,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装剧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感受到古代社会中人们的善良和正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粜”:
古道热肠义粜粮,
饥年救难显真情。
千秋传颂仁心事,
一粒米香万世芳。
提到“义粜”,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市集的画面,人们排队购买粮食,商人和官员在摊位前忙碌,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听觉上,可能是市集的喧嚣声和人们的交谈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义粜”的行为也有相应的词汇和表达,如西方文化中的“charity”(慈善)和“alms”(施舍),但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义粜”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互助精神。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粜】
(会意兼形声。从出,从糶,糶亦声。糶(tiào),谷。本义:卖出谷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粜,出谷也。 、 《史记·平淮书》-物踊腾粜。 、 《史记·货殖传》-贩谷粜千钟。 、 唐·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