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33
词汇“义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义竿”的分析:
“义竿”字面意思是指象征正义或道德标准的标杆或旗帜。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社会中用来标志正义行为的旗帜或标杆。
由于“义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正义或道德的高度。
由于“义竿”的使用场景有限,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例句:
“义竿”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旗帜或标杆有关,用来象征正义和道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日常语言中逐渐被边缘化。
在古代社会,义竿可能被用来象征法律和道德的高度,是社会秩序和正义的象征。
“义竿”可能给人带来正直、高尚和正义的联想,激发人们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
由于“义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义竿”用作象征正义和道德的元素,例如在诗歌中:
在正义的天空下,义竿高耸,
指引着迷途的灵魂,向光明前行。
由于“义竿”的象征意义,它可能与高耸的旗帜、庄严的音乐或历史剧中的场景相关联。
在不同文化中,象征正义和道德的元素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义竿”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代表了正义和道德的高度,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深度和文化背景。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竿】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引证】
《说文》-竿,竹梃也。 、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 、 《管子》-禁藏母拊竿。 、 张衡《西京赋》-竿殳之所揘毕。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 竿殳、 竿首、 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