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4:59
国宾:字面意思是指国家的重要宾客,通常指的是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其他高级官员,他们在访问其他国家时,被接待为国家的贵宾。
国宾一词源自汉语,由“国”和“宾”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国宾的概念就已经存在,用于指代外国使节或重要访客。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一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国宾的接待往往体现了东道国的礼仪和文化特色。例如,**的国宾接待通常包括传统的欢迎仪式、国宴和文化遗产的展示。
国宾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尊贵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和高层外交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接触到国宾,但通过新闻报道和公共**,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宾访问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宾的形象与和平、友谊的象征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深意的诗句。
国宾的形象往往与庄严的仪式、华丽的宴会和外交场合的音乐相联系,带来一种正式和尊贵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国宾的概念和接待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国家可能更注重个人隐私和轻松的交流氛围,而东方国家可能更强调礼仪和集体的和谐。
国宾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国家间的正式交往,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和礼仪。通过对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宾】
(形声。从贝,冥(mián)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象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金文将“止”改为“贝”,小篆从之。王国维说:“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本义: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貝者,宾礼必有贽。-賓,所敬也。 、 《礼记·乡饮酒义》-宾者,接人以义者也。 、 《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谋宾介。 、 《周礼·司仪》-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是散文宾客通称,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 、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荀子·礼论》-宾出,主人拜送。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相待如宾。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众宾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