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4:09
“敌我矛盾”是一个政治学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在阶级斗争或政治斗争中,对立双方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字面意思是指“敌人与我方之间的矛盾”,其中“敌人”通常指的是对立的政治力量或阶级,而“我方”则是指与之对抗的一方。
在文学作品中,“敌我矛盾”可能被用来描绘复杂的政治斗争或社会冲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政治讨论或历史分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解释社会结构中的根本性冲突。
“敌我矛盾”这个词汇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也被用于描述其他类型的对立关系,如国家间的冲突或组织间的竞争。
在**文化中,特别是在*时代,“敌我矛盾”是一个核心概念,用来区分革命的敌人和朋友。这个概念在的政治教育和历史叙述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紧张和对抗的情感色彩,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斗争和牺牲。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非正义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问题时,它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例如,在讨论历史上的革命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不同群体之间的根本性冲突。
在诗歌中,可以将“敌我矛盾”融入对历史**的反思:
在硝烟中,敌我矛盾交织, 历史的篇章,血与火的诗。 斗争的旋律,回响在心间, 是非曲直,留给后人评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或冲突的画面,其中鲜明的对比和紧张的氛围体现了“敌我矛盾”的视觉表现。在音乐中,可能联想到激昂的进行曲或悲壮的交响乐,反映了斗争和牺牲的主题。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政治学术语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例如,在西方政治理论中,可能使用“冲突”或“对立”来描述类似的政治或社会矛盾。
“敌我矛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学术语,用于描述根本性的对立冲突。它在分析历史*和政治斗争时非常有用,但也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
1.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2.
【我】
(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自称;自己。
【引证】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 、 《易·观卦》-观我生。 、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3.
【矛】
(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 《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 、 、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 、 《礼记·曲礼》-进矛戟者。 、 《周书·王会》-操戈执矛。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矛若林立。
【组词】
矛戈、 矛弧、 矛子、 矛戟、 矛叉、 矛舛、 矛戟
4.
【盾】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
同本义。
【引证】
《周礼·司兵》。注:“干橹之属。司戈盾、及舍设藩盾。”-掌五兵五盾。
【组词】
盾威、 盾矛、 盾橹、 盾鼻、 盾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