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35
敌手:指在竞争、对抗或冲突中与自己对立的一方,通常带有负面或竞争性的含义。
敌手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敌”字原指敌人,“手”字在这里表示一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为指代竞争或对抗中的对方。
在许多文化中,敌手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强调竞争和对抗的社会环境中。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敌手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英雄故事和神话中,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与怪兽。
敌手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对抗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激烈的竞争和冲突。在个人层面,敌手可能引发焦虑或挑战感,同时也可能激发斗志和进步。
在学生时代,我曾与一位同学在学习上形成敌对关系,我们互相竞争,但也因此激发了彼此的潜力,最终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诗歌中,可以将“敌手”融入到描述自然界中相互竞争的生物,如“森林中的两棵树,彼此为敌手,争夺阳光的恩赐”。
敌手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拳击比赛中的两位选手,或者是战场上对立的士兵。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准备对抗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背景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
在英语中,“敌手”可以对应为“adversary”或“opponent”,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敌手这个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竞争特性。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敌手”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1.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