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5:56
手舞足蹈 的字面意思是指双手舞动,双脚跳跃,形容非常高兴或兴奋的样子。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喜悦或激动时,身体不由自主地做出舞蹈般的动作。
在文学作品中,手舞足蹈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情感状态,增强场景的生动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表现出极度兴奋或高兴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情绪表达的一种形式。
同义词:欢蹦乱跳、兴高采烈、欣喜若狂 反义词: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手舞足蹈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为并列式,由“手舞”和“足蹈”两个动作词组组成,形象地描述了人的肢体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
在文化中,手舞足蹈 常与节庆、喜事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欢乐和庆祝。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听到好消息或经历愉快时的自然反应。
手舞足蹈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联想到快乐、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情感状态。这种联想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刻的珍惜。
在个人生活中,每当听到好消息或经历特别愉快的时刻,我也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这种自然的身体反应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和快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心花怒放,手舞足蹈间,忘却尘世烦忧。”
想象一群孩子在听到即将去游乐园的消息后,手舞足蹈的场景,伴随着欢快的儿童歌曲,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可以极大地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eaping and dancing for jo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手舞足蹈 这个词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感色彩,它在描述人的情绪状态时非常有效。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喜悦和兴奋时的自然反应,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得~起来。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舞】
(形声。从舛(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同本义。
【引证】
《礼记·乐记》-舞,动其容也。 、 蔡邕《月令章句》-乐容曰舞
【组词】
舞旋、 舞判、 芭蕾舞;歌舞、 舞局、 舞咏、 舞头、 舞天、 舞妓、 集体舞
3.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4.
【蹈】
(形声。从足,舀(yǎo)声。本义:踩,踏)。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引证】
《说文》-蹈,践也。 、 《广雅》-蹈,履也。 、 《孟子》-足之蹈之。 、 《淮南子·原道》。注:“蹑也。”-蹈腾昆仑。 、 《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 、 《资治通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
【组词】
蹈火、 蹈藉、 蹈跃、 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