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1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15:47
“名公大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有名的公卿或大人物所使用的笔。基本含义是指某人的书法或文笔非常出色,通常用来赞扬某人的文才或书法技艺高超。
在文学语境中,“名公大笔”常用来形容古代文人的书法或文章,如“他的书法犹如名公大笔,令人赞叹不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书法、文学评论中,它是一个常用的赞誉之词。
同义词:
反义词:
“名公大笔”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文人才子的赞誉,特别是在书法和文学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专门用来赞扬某人书法或文笔高超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和文学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因此“名公大笔”这个成语体现了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尊重和推崇。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重视。
“名公大笔”这个成语给人以高雅、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才华。它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书法或文章非常出色,可以使用“名公大笔”来表达赞赏之情。例如,在书法展览上,看到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可以对作者说:“您的作品真是名公大笔,令人敬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墨香飘溢,笔走龙蛇,
名公大笔,书尽风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书房中挥毫泼墨,笔下的字迹流畅而有力。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与书法的节奏相呼应。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sterpiece”或“genius at work”,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某人的才华。这些表达虽然与“名公大笔”不完全相同,但都体现了对卓越才能的赞誉。
“名公大笔”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书法或文笔的赞誉,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底蕴。
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