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2:19
弃信:字面意思是指放弃信仰或信任。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背弃承诺、失去信心或不再相信某人或某事。
“弃信”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源自古代对道德和诚信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信任和信仰问题。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弃信”在社会中通常被视为负面行为,可能导致个人或组织的声誉受损。
“弃信”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失望和悲伤的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背叛、孤独和无助。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目睹朋友因他人的弃信行为而深受打击,这让我更加重视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弃信”可以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在背叛的阴影下,
我学会了弃信,
心中的火焰,
被冷风熄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荒凉的背景下,表达弃信后的孤立无援。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
在英语中,“弃信”可以对应为“betrayal of trust”或“abandonment of faith”。不同文化对信任和信仰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对“弃信”的理解和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弃信”是一个深刻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涉及个人情感和道德判断,还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弃信”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