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2:13
弃俗:字面意思是指放弃世俗的观念、*惯或生活方式,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或道德境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群体为了追求精神上的纯净或道德上的高尚,而选择远离或拒绝世俗的诱惑和束缚。
“弃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或哲学上的行为,后来逐渐扩展到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也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多层面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弃俗”常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相联系,强调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批判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提倡简约和精神富足。
“弃俗”一词给人以高尚、纯净的情感联想,常与追求真理、自由和道德完善的形象相联系。它激发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对物质世界的批判。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选择了弃俗的生活方式,远离城市的喧嚣,隐居在山林中,专注于艺术创作。他的选择让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诗歌:
在尘世的喧嚣中,我选择弃俗,
追寻那片纯净的天空。
名利如浮云,我心自逍遥,
在精神的海洋中,我自由翱翔。
在西方文化中,“弃俗”可能对应于“renunciation”或“asceticism”,强调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上的纯净。在不同文化中,这一概念都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弃俗”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反映了个人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精神追求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概念。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