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4:54
词汇“抟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抟埴”(tuán zhí)的字面意思是用手将泥土捏成形状,特指制作陶器时的手工操作。在古代,这个词汇常用于描述陶工制作陶器的过程,即用手将泥土捏成所需的形状。
“抟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抟”意为用手捏,“埴”指泥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陶器制作是一项重要的手工艺,因此“抟埴”这个词汇与古代工艺文化紧密相关。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工艺技术的重视和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抟埴”这个词汇给人以手工、细腻、传统工艺的联想,可能引发对古代工艺美学的怀念和对工匠精神的敬仰。
由于“抟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将“抟埴”比喻为创作过程,如:“我的诗篇,如同抟埴,一词一句,皆是心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陶工在抟埴制作陶器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可能带来一种古朴、宁静的美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抟埴”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clay modeling”(泥土塑形)在英语中可以表达类似的概念。
“抟埴”这个词汇虽然生僻,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