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3:32
哀痛诏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表达哀伤和痛苦的诏书。在古代,或皇室成员在遭遇重大不幸或国家灾难时,会发布诏书以表达哀痛之情,同时可能伴随着一些政治或社会上的措施,如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等。
哀痛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主要在封建社会中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但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社会,哀痛诏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通过发布哀痛诏,**可以展示其对民生的关怀,增强民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
哀痛诏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皇权的威严和仁慈,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皇权至上的观念。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发布哀痛诏,但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在面对重大损失时的悲痛表达,如领导人在重大灾难后的讲话。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哀痛诏声传,星辰皆黯淡,月影似含愁。”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宫殿中,**坐在龙椅上,手持笔墨,面色凝重,书写着哀痛诏,四周的宫女和侍卫都低着头,气氛沉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国王或领袖在重大灾难后的公开声明,表达哀悼和关怀,但具体形式和用词会有所不同。
哀痛诏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点,对于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皇权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痛】
(形声。从疒,甬声。疒(chuáng),与疾病有关。本义:疼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痛,病也。 、 《易·说卦》-坎为耳痛。 、 《韩非子·喻老》-桓侯体痛。 、 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身体痛。 、 、
【组词】
痛不欲生;痛定思痛;创巨痛深;累得酸痛;痛毒、 痛疾、 痛脚、 痛煞、 痛痹、 痛痒
3.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