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9:52
“哀牢”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哀”表示悲伤、哀痛,“牢”在古代汉语中指监狱或囚禁的地方。因此,“哀牢”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悲伤的囚禁之地”或“充满哀伤的牢狱”。
在文学作品中,“哀牢”常用来形容一个充满苦难和悲伤的地方,如古代的监狱或流放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学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哀牢”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监狱或流放地。
“哀牢”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其悲伤和囚禁的原始意味。
在古代文化中,“哀牢”可能与政治迫害、流放和苦难的历史相关联。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斗争和人性悲剧的一面。
“哀牢”这个词带有一种深沉的悲伤和压抑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黑暗、孤独和绝望的场景,可能引发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涉及到历史学*或文学创作,可能会使用“哀牢”这个词来描述某个历史时期的苦难或某个文学作品中的悲惨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哀牢之中,星光黯淡,每一颗心都在无声地哭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阴暗、潮湿的监狱,囚犯们面容憔悴,眼中充满绝望。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巴赫的《G小调赋格》,来增强“哀牢”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场景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如英语中的“gloomy prison”或“place of sorrow”。
“哀牢”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